♣ 王 剑
唐贞元九年(793年),京城长安的科举考试中,一位青年过关斩将,三科连捷。他的应试文章,言辞犀利,见解独到,令人激赏。时任宰相李泌看了他的考卷,忍不住赞叹道:“此子才堪大用,只是锋芒太露,恐遭物议。”
这位青年才俊就是刘禹锡,河南荥阳人,时年21 岁。入仕后,他先任渭南县主簿,后任监察御史,与同在御史台任职的韩愈、柳宗元成为好朋友。
当时的唐王朝,刚从“安史之乱”中摇摇晃晃地走出来,外有强藩割据,内有宦官专权,亟须一场变革来续命。恰逢永贞革新初起,一向主张兴利除弊的刘禹锡,欣然参加。他为一系列新政而欢呼:取缔宫市、禁五坊小儿、停罢盐铁使进献、免除苛捐杂税、释放宫女和教坊女伶九百……正当他以为政治理想将要实现之际,永贞革新却在持续146天后宣告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赐死,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在朗州(湖南常德)司马任上一待就是十年。从踌躇满志的高光时刻跌入人生的寒秋,刘禹锡没有悲悲切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眺望蓝天,思绪飞翔,他用磅礴的自信回应天地间的萧瑟与凛冽。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奉召回京。时值春天,城南玄都观的桃花开得正好,刘禹锡游兴萌发,便与人结伴前去赏玩。观内红艳满园,身边游人如织,眼前之景却与十年前离京时大不相同。傲岸不羁的刘禹锡感慨系之,提笔在白墙上题诗一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看似写玄都观的桃花胜景,实则蕴含讥诮之意。朝中新贵听出了弦外之音,刘禹锡因此再次被贬。数百年后,苏轼谈及此事,也埋怨他只顾口嗨,招致了祸患。
刘禹锡这次去的地方是更为偏远的连州(广东清远)。本来要去播州(贵州遵义),因好友柳宗元上书求情,才改为连州。连州文化落后,刘禹锡上任后,当地风气为之一变,读书人日渐增多,科举进士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后人称赞他有“开连州千年文脉之功”。
之后,刘禹锡又到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职。在和州,当地官员刁难他,将其住所从城南迁至城北,安置在一间小房子里,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刘禹锡不以为意,提笔写下《陋室铭》,表明心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几个地方辗转下来,又是十几年。等刘禹锡回到长安时,距初次被贬已过去整整23年。岁月的淘洗,让他更加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第二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追古抚今,又赋诗一首:“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中重提旧事,表达了不向权贵屈服妥协的坚强意志。
刘禹锡平生所遇,有两位至交:一个是柳宗元,另一个是白居易。他与柳宗元是同榜进士,他们的友谊始于志同道合,终于生死相托。二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一块被贬,曾一同期望“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上。弥留之际,他将子女托付给了挚友刘禹锡,随信寄去的还有他的文稿。一生要强的刘禹锡捧信大哭,几近崩溃。他立即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写下诗文悼念故友:“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柳宗元生前留下两男两女,都被刘禹锡视如亲生,抚养成人。20年后,经刘禹锡整理的《河东先生集》三十卷刊印。如若柳宗元地下有知,对此该是何等的欣慰!
刘禹锡与白居易之间,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赞其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在扬州时,白居易就对刘禹锡的遭遇深表同情:“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呵呵一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往事已逝,不想也罢。君不见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不仍在焕发无限生机吗?
唐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回到洛阳,与白居易成了邻居。有一天,白居易写诗给刘禹锡,诉说对衰老的无奈:“与君俱老也, 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刘禹锡收信后,马上回诗劝慰:“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最后两句,尤为精辟,传递出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唐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病逝,享年71岁。白居易闻讯痛心不已,挥泪写下一首诗:“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生一死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四年后,白居易也溘然长逝。这样,九泉之下,他们又可以聚在一起郊游唱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