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成
“甘露之变”是唐朝后期的一次宫廷事变。公元835年,唐文宗苦于宦官势力过大,影响到国家安全和自身安危,便与他最信任的宰相李训和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借观赏甘露降瑞之机,里应外合,尽诛宦官。不料李训和郑注嘴上功夫可以,实际能力不足,事发现场露出端倪,宦官迅速逃离,行动失败。
文宗原是“甘露之变”的谋主,“甘露之变”败露后,文宗不仅没有站出来稳定局面,反而装成受害者,跟着宦官就跑,李训拉都拉不住。回宫后,文宗便诏告天下有人谋反,腰斩了参与“谋反”的大臣,提拔奖励了“讨贼”有功的宦官,把李训和郑注卖了个精光。
李训是“甘露之变”的谋臣。此人当年曾因搞阴谋诡计被流放,遇赦回京后,靠交好文宗身边的红人郑注,巴结宦官头子王守澄接近和取悦文宗,一年之间便从一个流放之人擢升为宰相。当上宰相后,李训立即翻脸,毒杀了有恩于他的王守澄,还打算借清除宦官之际,连郑注也一并杀掉,肃清政治对手。没想到他谋事不周,“甘露之变”失败后,很快就被宦官擒杀了。
郑注是“甘露之变”的另一个谋臣。此人出身微贱,原本只是一个江湖游医,凭三寸不烂之舌征服了宦官头子王守澄,又因王守澄的推荐给文宗治病,获取文宗宠信,从此一步登天。郑注与李训合谋毒杀王守澄后,又相约发动“甘露之变”,里应外合将宦官一网打尽。没想到李训对郑注另有图谋,同时也想独揽大功,提前采取了行动。郑注半道听说“甘露之变”失败后,掉头就逃回凤翔,很快也被宦官设计杀害了。
在“甘露之变”中被腰斩的宰相王涯其实是无辜的,因熬不过酷刑而屈打成招。文宗对此心里非常清楚,却假惺惺地问王涯的供词是不是他本人写的;获得肯定答复后,又装模作样地说:“诚如此,罪不容诛!”但王涯之死也很难同情,当初文宗想提拔李训时,时任宰相李德裕和王涯相约共同阻止文宗。李德裕开门见山对文宗说:“李训的劣迹,陛下是知道的。”文宗说:“难道不允许人改过吗?”李德裕说:“李训做恶出于本性,哪能改过。”文宗说:“那就换一个职务给他吧。”李德裕说:“也不行。”文宗转脸问王涯:“你说可以吗?”王涯这个老滑头,关键时刻竟然放弃原则,迎合文宗说:“可以。”这才有了李训后来的飞黄腾达。
大臣王璠是被王涯牵连腰斩的。被抓后王璠怒问王涯:“你谋你的反,干嘛牵连我?”王涯说:“当年你做京兆尹时,如果不把宋申锡诛杀宦官的计划透露给王守澄,哪有今天的事!”这桩旧案说的是“甘露之变”前几年,文宗曾密令当时的宰相宋申锡清除宦官;王璠为讨好王守澄,泄露了机密,导致王守澄设计杀害了宋申锡。王涯气愤不过,这次临死便拉王璠垫背。
“甘露之变”死了很多人,只有李德裕躲过一劫,原因是他反对提拔李训之后不久,就被李训排挤出朝廷,贬到地方任职去了,“甘露之变”时不在场。
有人弃卒保帅,有人敢做不敢当;有人恩将仇报,有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人只讲利益不讲道义,有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人真金不怕火炼,有人关键时刻变卦翻脸;有人恶有恶报,有人因祸得福。一场“甘露之变”,把人性的复杂演绎得淋漓尽致。
《资治通鉴》载:“上自甘露之变,意忽忽不乐。闲居或徘徊眺望,或独语叹息。”公元839年末的一天,文宗忽然问值班学士周墀:“我可比历史上哪个皇帝?”周墀恭维道:“可比尧舜。”文宗说:“我哪敢比尧舜呀。我比周赧王和汉献帝如何?”周墀大惊道:“那是亡国之君啊,怎么能比。”文宗说:“周赧王和汉献帝不过受制于强大的诸侯,如今我受制于宦官家奴,我实在还不如他们啊!”文宗得有多懊恨、多憋屈、多窝囊、多绝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呀。之后不到两个月,文宗就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