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博文化之夜的星光点亮夜空,当“只有河南”的戏剧在麦田里回响,当数字技术让5000多年前的仰韶村落“复活”……郑州,这座被黄河水滋养的中国古都,正以一场贯穿古今的文化实践,让黄河文明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故乡和“诗与远方”。
黄河文化IP破圈传播
8月25日晚,郑州星光璀璨,2025微博文化之夜在河南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等四大石窟代表首次同台,与单霁翔、李敬泽、谭晶等百余位文化名人共同启动“国宝守护计划”。作为2025黄河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微博文化之夜”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多圈层、多维度地展示了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2021年以来,郑州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河合唱周活动为引领,连续4年成功举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从首届的“初露锋芒”,到2025年的“多元绽放”,“黄河文化月”深入挖掘了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多侧面、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大河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动形成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广泛共识,实现了黄河文化“从保护到活化”“从传承到创新”的跨越,为新时代黄河流域文化传承提供了“郑州样本”。
在城市品牌持续升级的同时,郑州着力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以文艺精品创作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唐宫夜宴”“只有河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文化精品享誉全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这些不仅成为郑州的文化名片,更通过文旅融合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在数字文化传播领域,“黄河”流量同样奔涌。2021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我的黄河我的城》书写了郑州70年发展历程,呈现黄河故事黄河情。这些作品以年轻化的叙事方式让黄河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讲好黄河故事的生动范例。
保护沿黄文化遗产
今年暑假,焕新亮相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成为新晋“顶流”,每天到馆参观观众络绎不绝。这座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及商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北距黄河不过几公里。吸引八方观众前来“打卡”的,正是这座博物馆用三维交互、裸眼3D、场景塑形、幻影成像等前沿数字技术,鲜活讲述着中原先民从原始聚落走向文明社会的壮阔历程。博物馆的“走红”,正是郑州市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厚重黄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生动实践。
同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科研机构,持续深入开展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小双桥遗址、青台遗址等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遗址的考古工作,强化黄河文化考古支撑,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其中双槐树遗址被认定为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称为“河洛古国”,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为了加强遗址的保护、管理、利用,制定公布了《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并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的考古新发现标志着早商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彰显了商代王都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郑州市以“百家博物馆”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黄河文化展示馆舍体系建设与提升工程,谋划实施了一批特色主题馆,目前已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先后策划推出了“黄河珍宝——大河流域文物精品展”和“大河文明展”,宣传推介黄河文化。2023年9月16日至19日,成功举办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开创了首个就世界大河流域文明起源发展等进行交流研讨的国际论坛城市,搭建了黄河文化与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黄河文化游成就“诗与远方”
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郑州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也逐渐找到方向,谱写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时代篇章。
以戏剧为媒,黄河畔的麦田上正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感人故事。今年4月,位于郑州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迎来了剧目更新。在这里,黄河文化以戏剧的形式得到演绎,“我是河南人”越来越成为游客展现文化自信、表达生活热爱的文化符号。
如今,这座以创新形式演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文旅景区,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超过4000万人到此游玩,其中80%以上皆为省外观众,由“文化游”带来的讨论热潮,让关于黄河的故事、河南的文化,通过一部部手机、一条条评论传递在屏幕之间,并吸引着更多观众纷至沓来。
感受黄河壮美,来往游客又怎会错过黄河文化公园。从邙山提灌站时期的荒山生翠,到黄河游览区的奔腾壮美,再到黄河风景名胜区的远近闻名,随着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不断进步,这座郑州之北、邙山之下、黄河之滨的璀璨明珠如今正以“文化公园”作为名片,向省内外游客张开怀抱。
无论是闻名遐迩的炎黄二帝塑像,还是见证工业文明发展的“三桥汇”景观,在这座景区,游客们既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也能拜祖祈福、追忆历史。“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这里出发,九曲安澜的故事起伏跌宕;从这里出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早已开篇起航。
时至今日,在管城,商代遗址旁的阜民里焕然一新,城市烟火正在点缀古老城墙;在金水,工业文明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让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年轻时尚;在登封,千年古刹坐落,“功夫郑州”早已美名远扬;在巩义,杜甫故里和康百万庄园又吸引多少文化研学来此感受文脉悠长……
从考古工地的探铲到数字展厅的光影,从非遗传承人的指尖到文化月的璀璨舞台,郑州正以多元创新的文化活动,让黄河文化既留存历史的厚重,又充满时代的活力。这条流淌千年的文明长河,在新时代的文化实践中,正滋养着更多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幸福河。
本报记者 左丽慧 苏瑜 李居正 文 周甬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