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豫见
一
灰苍苍的天,像一条被反复漂洗的旧被单,裂缝里漏出银白的线头。我踩着月光,踩成一条返不回上游的河,来邀约。邀约谁?邀约那些1938年6月9日凌晨被水头砍断呼吸的人:邀约还挂在枣树梢上的祖母、邀约被泥沙活埋的耕牛、邀约卡在屋顶梁间哭不出第二声的孩子、邀约漂到安徽颍上仍在给未出生的孙子起名字的青年……邀约你们——如今已被时间磨成89万颗冷星,高悬于我头顶,像一袋撒不开的盐。
二
我背上的怪兽,名叫“记得”。它不重,只是长得太快,鳞片上全是日历。每翻一页,它就舔一次我的耳廓:“别停,别忘,别宽恕。”于是我驮着它,像驮着一座移动的碑,在中秋前夜,走到花园口。堤岸早已合龙,黄河早已回家,连当年那声炮响也被浪花反复反刍,只剩下一摊摊玉米地在月光下翻着身,像一群终于学会仰泳的幸存者。
我蹲下来,把月饼掰成四瓣:一瓣给土,一瓣给水,一瓣给风,最后一瓣举过头顶——
给你们,给星星。
三
星星们,你们别再害怕洪水。如今的水,已被钢筋与混凝土驯服。你们看——中牟的夜里,汽车灯扫过麦垄,像替你们把未读完的尘世续上光;尉氏的村口,新盖的养老院放起露天电影,银幕上正演着一部动画片,一只小猪在太空里种月亮;扶沟的高中女生,把耳机塞进耳朵,听的是周杰伦20年前的《晴天》,她们不知道,那首歌的鼓点曾替你们敲过逃难的锣。
四
星星们,你们吃吧,吃我带来的莲蓉、五仁、豆沙、奶黄流心。别嫌甜,甜是人间最新发明的盔甲,能把1938年的苦味反锁在历史的罐子里。你们嚼,你们咽,让糖分在星核里发酵成光,好把下游那些仍旧饥饿的往事照亮。我听见你们咀嚼的声音了——沙沙、沙沙,像当年啃树皮却啃出一嘴月亮的碎屑。
五
吃完月饼,我们唱歌。唱什么?唱《彩云追月》,灾云已散,月仍追人。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把“心”字改成“新”——新月照新麦,新麦酿新酒,新酒敬新坟,新坟早已长出油菜花。我们的歌声不整齐,像一群被洪水冲散的标点,终于在中秋的纸面上重新排成句读。
六
唱累了,我们就躺下来,躺成一片临时星空。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2025年的风,已经学会说方言,它能用豫东口音安慰亡魂,用皖北鼻音讲笑话,用苏北腔调喊出“到家了”。风把玉米叶吹得哗啦响,像给你们扇扇子;把桂花香吹得四处漏,像给你们点熏香;把我的心事吹得七零八落,又像帮你们把旧债一笔勾销。
七
快三更了,月亮升至中天,像一枚被反复打磨的铜镜,照出我,也照出你们。我忽然明白:所谓团圆,不是人数齐全,而是所有离散都找到对应的坐标。你们在上,我在下,中间隔87年滔滔逝水,却被同一块光斑轻轻焊接。我起身,向虚空伸臂——仿佛能搂住一整条银河的体温。我对你们说:“回吧,回吧,带着你们的新名字:不再叫‘遇难者’,叫‘守夜人’,替我们守住黑,守住不再溃决的堤,守住月饼里那枚小小的、永不沉没的月亮。”
八
天快亮了,我背上的怪兽打了个哈欠,鳞片收拢,缩成一颗露珠。我知道,它明天还会醒来,还会逼我“记得”。但此刻,我们一同把89万颗星星重新撒回天空,像撒一把迟到的金沙,把夜色腌成微甜的黎明。我转身,脚下尘土轻扬,像一场被月光漂白的雪。我走了几步,回头——东方既白,黄河在远处翻了个身,像替所有逝者掖好被角。我轻声道:“中秋快乐。”声音小得只有星星听得见,但它们一齐眨眼,替整个黄泛区回了一句:“快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