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晓倩
中国古人在物候观察与天文测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演变出节气与物候的对应关系,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物候现象包括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生育,以及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七十二物候既是一份对自然的阶段性观察总结,也是一扇认识中国古人宇宙观与世界观的窗口。随着人类科学水平的更新,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参数之一,对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物候,在现代科学研究和观测中的重要性更是有增无减。
在本书中,作者李蔚根据自己多年自然教育研究与实践积累,综合大量文献资料与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从现代视角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七十二物候与二十四节气,既梳理了中国传统的岁时观念与生态认知,更进一步介绍了各物候现象所涉及的动植物、水文、天气、土壤等科学现象与知识,还探讨了古今环境变迁背景下,城市生态、气候变化、物种生存等议题。从物候入手,以理解古人的自然观念与智慧为契机,重新认识身边的自然,进一步思考人与四季流转、与生态、与社会发展关联的思考。
无论从传统文化的流传,还是从科学研究的发展角度来看,物候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差异、所涉学科繁杂等因素,七十二物候尚未像二十四节气那样在公众的认知中普及开来,甚至鲜少得到系统的解读。这本书对七十二物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有力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