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杨
在知识迭代加速的今天,中小学教育正从“分科教学”向“综合育人”转型。实践教育作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其跨学科融合不仅是破解“五育割裂”难题的关键,更是培养适应未来挑战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我市中小学以实践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育人新模式,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活动中,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郑州经验”。
教研聚力 注入专业动能
从理论引领到课堂实践,一场教研活动正在重新定义实践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10月17日,郑州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中心秋季学期实践教育跨学科融合专题教研活动在郑州市第十八中学举办。活动聚焦实践教育跨学科融合,涵盖专题讲座、优质课程分享与研讨交流等环节,进一步落实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为全市实践教育工作者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深入推进郑州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在于心灵的唤醒与思维的点燃;实践教育也不应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环节,而应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应以此次教研为契机,未来坚持研以致用、协同共进、以生为本,并深入思考:如何让实践活动更有深度?如何让学科融合更有温度?如何让每一次走出教室的学习,都成为学生成长的记忆锚点?
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李亦菲作《广域生活视野下跨学科融合:构建无边界的学习生态》专题讲座,从广域生活学习方式方面开启理论引领。中原名师马冬冬分享《精研·融合·赋能:实践教育优质课的生成逻辑与实施策略》,聚焦课堂落地路径。随后,六位优秀教师进行优质课例展示,涵盖科技发明、传统文化、农业科学、航空启蒙、城市记忆、生命教育等多个维度。《中国传统民居之美》带领听众“云游”中国南北民居,解读徽派民居、蒙古包、平顶碉房等蕴含的科学与文化密码;《风洞探秘解码飞机的奥秘》通过简易风洞实验,将抽象的伯努利原理变得可视可感,解码了飞机起飞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对航空科学的浓厚兴趣……这些鲜活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市在实践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创新突破的成果。
此次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融合理念在郑州市实践教育领域的落地生根,助力提升实践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为全市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注入新动能。
理念革新 重构学习生态
当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点燃”,教师的角色也从“讲授者”转型为“学习策展人”。
“全球复杂挑战需跨学科应对,未来超60%的工作需复合型人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需培养全球公民意识,传统分科教育均难满足。”李亦菲表示,时代要求教育范式转变,而核心概念“广域生活学习”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根基、跨学科整合为路径,培养全局性思维与社会行动力,引导学生在多元场景中主动整合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其跨学科融合追求深度交互整合,而非多学科并列,助力真实问题解决与核心素养发展。
讲座中,他还介绍了校内实践课程设计的三种跨学科模式:现象教学、项目式学习、STEAM教育,强调教学应从“讲授”转向“引导”,评价宜采用多元过程性方式,教师也应转型为“学习策展人”“资源连接者”,设立项目工作坊等空间,鼓励试错与跨学科协作。他还强调,“广域生活学习”以“构建无边界学习生态”为目标,按“背景—理论—校内外实践—案例”层层递进,通过跨学科融合与资源整合让学习回归真实生活,培养能应对“乌卡时代”的“问题解决者”,而非“知识存储器”。
马冬冬聚焦中小学实践教育优质课,围绕生成逻辑与实施策略,分享如何推动实践教育从“单纯活动组织”转向“课程育人”。她表示,实践教育系统化升级要通过“价值引领、课程建构、教学实施、资源整合”这四步来实现。价值引领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立德树人融入全程;课程建构把零散活动系统化,落实“课程化”要求;教学实施聚焦学生探究、服务、制作能力,匹配关键能力培养与“强化学科实践”要求;资源整合将区域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呼应“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生产劳动”要求。而针对“实践与学科割裂”“活动流于形式”等难题,则需要推动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融合,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实施需有方案,教学也要有规范指导与评价,保障质量。
课堂破界 创新实践赋能
当地理课本里的城市发展脉络在工业遗址中具象化,当农业科技在花生田里生根发芽,当课堂上嫁接出传统技艺与现代思维的创新之花——我市中小学正以跨学科融合为支点,撬动实践教育从“活动组织”向“课程育人”的深度转型,更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面向未来的种子。
“跨学科融合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生命力。实践课需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用多维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要真正实现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素养’的跨越。”为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城市地理知识与真实城市发展案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地理教师赵伟杰开发了《郑州记忆·油化厂文化创意园考察》综合实践课程。
课程巧妙融合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业遗迹中直观感知城市发展脉络。学生亲手触摸那些斑驳的红砖墙、沉默的储油罐,在实地考察中感受郑州从“棉纺城”“工业城”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转型脉搏。这种沉浸式的室外教学模式,不仅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正如一名学生在课后反思中写道:“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工业遗迹,都是城市呼吸的印记。保护它们,不仅是留住过去,更是为未来的郑州注入独一无二的灵魂。”
《“豫”见花生——走进河南省农科院》是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以学生在校园种植花生的真实经历为起点,聚焦学生在实践中自然暴露的认知缺陷,如对花生生长条件、病虫害防治、品种特性等问题的困惑,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的本土优质资源,为学生搭建起沉浸式考察场景和专业性对话平台,并以学校金秋花生成果展作为实践输出,将课堂学习延伸至实际运用,让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展开。
“实践教育跨学科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以真实生活实践为载体,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应用能力。”该校教师钱晨鑫认为,实施过程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问题驱动为引擎,同时还可以引入社会优质资源,为跨学科实践提供更丰富的场景与专业支持。这种融合不仅能让学生切实感知知识的应用价值,更能培养其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在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教师张锦看来,“科技赋能自然,实践浸润成长”是中小学实践教育的核心方向,而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探究知识,正是实践课的活力所在。
为引导学生将植物学基础、科学实验方法与传统农业技艺深度结合,她开发了《枝间上的生命联结 嫁接出植物新奇迹》综合实践课程。学生观察虎刺梅、龙骨的植株特征,在省级专家的引领下深度学习专业知识,全面了解消毒嫁接刀、劈切方法、牙签固定等嫁接步骤,最后亲自动手完成嫁接,真实感受与植物生命的情感联接,掌握劳动与嫁接技能。学生不仅在劳动中成长,更传承了农业文化、科学技术文化,成为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兼具的新时代“实践小创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