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党
当杨振宁先生说出“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我父亲的血液”时,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顿时有了千钧之重。它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传承,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族百年精神命脉的延续,是家国情怀最深沉的回响。
先生的父亲杨武之,那位在清华园执教的数学家,用最中国的方式为儿子铺就了人生的底色。两个夏天的《孟子》讲授,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在少年心中扎根;“有生应感国恩宏”的谆谆教诲,将家国大义悄然植入血脉。即便后来远渡重洋,即便深知父亲心底对他未能立即归国的那份不宽恕,这份家国的期许始终如灯塔,照亮着他的精神归途。1971年,当中美关系的坚冰初融,先生成为首位归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当飞机进入中国领空,那句“我们已飞抵中国上空”的广播,定让他血脉偾张——这是游子归来最真切的证明。
父亲的血液里,既有芝加哥大学博士的开阔视野,更有传统文人的家国坚守。这份血脉在先生身上,化作了“宁拙毋巧”的治学态度,化作了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我献上我的研究成果,以表示我对中国科学的认可和对中国人民的敬意”的宣言,更化作了晚年归根的坚定步履。他将办公室选在父亲曾执教的清华科学馆,把居所命名为“归根居”。这不仅是空间的回归,更是精神的传承——父亲血液里流淌的对故土的眷恋,在他这里化作了培育科学栋梁、搭建学术桥梁的切实行动。
1997年,在香港回归盛典上,先生凝望着五星红旗在香港夜空升起。那一刻,父子两代人的血脉在历史的荣光中交汇——父亲毕生期盼的雪耻之日,儿子替他见证了。这份跨越生死的对话,让个体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先生曾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这句话,恰是他血脉中最珍贵品质的彰显——父亲给予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通过他的科学成就,升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底气。
如今,先生虽已远去,但他血脉中流淌的坚守与赤诚,已化作照亮后学的星光。这血脉,流淌着《孟子》的浩然正气,流淌着“再造邦家”的宏愿,更流淌着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希望。它如同长江黄河,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奔腾,在每一个后来者的心田里,浇灌出新的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