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争亚
重阳亦称“重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把这一节日视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佳节之一。苏轼曾有“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美,无如此节者矣”之语。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为这一节日吟咏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然而纵观这些重阳古诗作,似乎大都笼罩在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氛围之中。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政局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寇,兵乱此起彼伏。诗人杜甫联想自己晚年颠沛流离、断梗飘蓬的生活,于这年九月九日重阳在夔州抱病登高之后,感慨万分地写下了《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客居夔州。重阳之日虽无心赏菊,但还是抱病登上高台,借饮酒之际,表达了疾患缠身,乡愁撩人,乱世忧心的复杂和伤感之情,显现了诗圣在夔州时晚年的悲凉人生。
唐代诗人王维是一位早熟的诗家,17岁那年,他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一首被认为是重阳怀乡思亲题材中极富艺术力量的作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品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成为乡愁、乡思的千古名句。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佳节思亲之情的表达可谓别出心裁,不同凡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结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在诗人的遥想中,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在这里,诗人似乎表明自己独在异乡的孤独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因“少一人”而产生的缺憾更令作者不安与愧疚。这种从对方视角所发出的感慨无疑是这首作品出乎常理的神来之笔。但整体而言,这首诗的格调还是显得有些低沉和凄凉。
《九日齐山登高》是晚唐时期曾怀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牧在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情况下,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任池州刺史时,重阳日与同样在仕途不顺的好友张祜登高饮酒赏景时所作:“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的首联写登山所见的美丽景色。颔、颈两联夹叙夹议,抒发了诗人登高饮酒的复杂心情,作者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饰和消解长期积压于心的郁闷。但愁闷仍然存在,落晖毕竟就在眼前。既然如此,诗人又不得不劝慰自己和友人不必像先人那样独自伤感流泪。这首诗的风格既爽朗俊健,又凄恻感伤,令读者从诗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人物岑参在征战期间写下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依然与边塞有关:“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开篇一个“强”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于战乱之中无心按重阳习俗登高的态度。第二句反用陶渊明的典故,抱怨节日无人送酒助兴。三四两句以“遥”字表明自己当时所处之地与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并对在战场旁边寂寞开放的菊花表达了怜惜之情。小诗在表达厌战之情的同时,更寄托了作者期盼战乱早日结束、重返故园的渴望。
又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天各一方,强烈的思念之情迫使她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怀人之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花瓣呈丝状,给人清瘦之感。词人将自己喻作西风中的黄花,颇为契合。词的最后三句,营造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意境,如同词人在《声声慢》中所写的那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全词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此外,刘克庄《贺新郎·九日》中的“少年自负凌云笔。而到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晏几道晚年客居他乡重阳之日的感怀之作《阮郎归》中的“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陈师道《九日寄秦觏》中的“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等众多重阳诗词,表达的无一不是一种苍凉、萧瑟、凄清、愁苦的情绪。我们当然不能说所有的重阳古诗格调都是低沉、悲凉的,但一到秋日即忙着发愁的古人或许很难冲破重阳诗词“睹落叶而心生悲伤,感秋风而情动凄怆”的藩篱。
和古代文人重阳悲愁的情调不同,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重阳则迥然相异。写于1929年秋的《采桑子·重阳》是一首充满哲理光辉、给人以鼓舞和激励的诗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一带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10月毛泽东到达红四军刚刚攻占的上杭,居住于临江楼。10月11日,正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临江楼庭院菊花盛开。登楼远眺,汀江两岸一片片的秋菊傲霜绽放。对中国古典诗词极为精通熟悉的毛泽东,彼时或许是想到了古代诗人曾经在此佳节写下的诸多重阳诗作,不禁诗情喷涌,吟成了这篇《采桑子·重阳》。
这首词一反古人逢秋必悲的情调,写得生机勃发,境界辽阔,格调高昂,充满了唯美的诗情画意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诗人将一幅大美的秋景图卷展现于读者眼前。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在人生处于逆境时失意不失志,仍能保持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彰显革命家的崇高情怀和生命张力。
同样是重阳节的诗作,但境界格调却高下立判、迥然有别。这或许就是一位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和炽热的天下情怀及强烈文化自信,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兼诗人的毛泽东与封建时代旧文人的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