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红 文/图)10月27日,来自郑州的80后记者贾鹏和00后应届毕业生陈亚州在同日捐献造血干细胞,分别为两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成为郑州市第553位、554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是一件不做一定会后悔的事”
“既是生命所需,又怎能袖手旁观?”说这句话的,是来自郑州的80后记者贾鹏。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近日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完成一场生命的接力。
2010年2月,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贾鹏在完成一次采访后,偶然看到一辆采血车。怀着好奇心,他体验了人生第一次献血。当工作人员向他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助血液病患者时,他毫不犹豫地回应:“原来能救人命,那我加入!”他当即留下血样,登记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
问及为何如此坚定同意捐献,贾鹏回忆起2014年的一次对捐献者的采访。受访的捐献者说:“得知受捐人是一名小孩子时,我就想着一定要救。”这番话在贾鹏心中埋下了期待的种子:自己是否也能幸运地帮助到一位患者?
这份期待在今年终于有了回响。当接到红十字会通知配型成功的消息时,贾鹏既意外又激动。让人揪心的是,这次捐献是一份“加急单”,这意味着等待捐献的患者病情危急。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件不做一定会后悔的事!”贾鹏对自己说。随后,他以最快速度按照流程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别犹豫,试一试,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体验的旅程。”完成捐献后,贾鹏想对更多人说,“当你真正迈出那一步,一定会有所收获。”
“就想尽我所能帮助他人”
“救人呗,能配型成功就是让对方看到了希望,咋能让别人失望呢?更何况对自己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出自一位00后的应届毕业生。
这位看起来稍显腼腆青涩的00后小伙叫陈亚州,目前在上海一家热能设备公司实习,正好在外派郑州工作期间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当得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这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捐献。
上大学期间,在郑州如意湖献血屋献血时,他偶然看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宣传册。在详细了解后,他当场选择了入库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挽救一个患者生命,给一个家庭带去新的希望,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个爱心行列!”他说。
这份善举并非偶然。自2021年首次献血以来,他已累计捐献全血4次,总量达1600毫升。“就想着尽我所能帮助他人”——这份善念贯穿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遇到灾情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捐出身上仅剩的几十块钱,平时也经常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公益活动。
对于受捐的患者,他送上了真挚的祝福:“愿您早日恢复健康!相信自己,相信医学的力量,也请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缘分让我们相遇,往后我们就是‘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