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涛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郑州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基于此,本文从战略定位、重点赛道、人才培育、算力支撑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战略定位:聚焦优势领域,实现“双轮驱动”
郑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不应追求“大而全”,而应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实施“聚焦突破、特色引领”的差异化战略。建议将总体战略定位明确为“智能物流与工业智造双轮驱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融合突破”。此定位旨在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真实、丰富的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场景开放—数据融通—算力共享—人才集聚—企业培育”五链深度耦合,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级AI工程化应用标杆,形成具有郑州辨识度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范式。
二、布局重点赛道:深耕核心领域,构筑产业高地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围绕上述战略定位,应集中资源,在以下三大核心赛道构筑比较优势:
一是智能物流与供应链。依托郑州国家物流枢纽地位,重点攻关多式联运智能调度、仓配一体化协同等关键技术,打造数据驱动的“智慧枢纽”,全面提升物流效率与韧性。
二是工业与装备智造。锚定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在机器视觉精密检测、边缘计算智能控制、装备预测性维护等领域实现突破。特别要推动小样本学习在工业缺陷检测等“卡脖子”环节的落地应用,为“郑州制造”向“郑州智造”升级赋能。
三是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以“一事件”智能处置为抓手,深化AI在政务“一网通办”、城市事件智能分拨、公共安全智能巡检等场景的应用,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水平,让市民共享智能化发展成果。同时,将“行业大模型工程化” 作为关键支撑。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行业大模型评测、微调、对齐与部署平台,抢占垂直领域大模型应用制高点。
三、创新产教融合:构建“双通道”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破解AI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与工程化人才短缺的瓶颈,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建议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为牵引,构建“AI+X应用型”与“大模型工程化”双通道人才培养体系。
其核心是推行“1+X+Y”三段式课程结构:“1”为AI通识底座,面向全校学生普及AI编程、数据分析与伦理安全;“X”为专业方向深化,开设智能物流、工业视觉等产业赛道课程;“Y”为项目化实践,通过引入企业真命题、参与开源项目,以学期制项目驱动学生能力跃升。同时,大力推广“订单班”“卓越工程师班”及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整合算力资源: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基础设施
郑州拥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在建的E级曙光超智融合超级计算机及航空港区大型国产智算中心,算力基础雄厚。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建议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明确各算力中心功能定位,实现超算中心主攻科学计算与大规模仿真训练、航空港智算中心满足企业日常研发需求的协同布局。
建设城市级“算力共享与调度平台”。推行“算力券”等模式,让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小微企业能便捷、低成本地获取算力支持,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算力—数据—场景”融合创新。依托强大算力,深度挖掘郑州在物流、制造、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数据富矿,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五、强化实施保障:健全推进机制与风险防控体系
为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与风险管控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季度里程碑”督查机制,确保任务有序推进。
筑牢安全防线。设立市人工智能伦理与数据治理委员会,前瞻性研究并制定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相关规范,确保AI应用在合规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优化政策环境。 通过“揭榜挂帅”、应用场景开放等方式,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形成“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总之,关键时期要有关键作为。郑州若能以清晰的战略为引领,以优势赛道为突破口,以产教融合和算力基建为双翼,并辅以坚实的组织与安全保障,必能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的智能动能。
(作者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郑州市优秀青年社科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