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标志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必答题。对此,郑州应立足省情市情,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中部地区经验。
一、推动发展要素“双向循环”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第一,进一步推广以乡镇为单元的综合整治,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统筹解决郑州耕地碎片化与乡村产业用地需求。第二,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加快盘活开发区低效用地,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促进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第三,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城乡功能互补。乡村地区可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文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空间,反哺城市消费升级;城市则需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稳定居所,促进其全面融入城市。
2.推动金融资源下沉。第一,做强政府主导的普惠金融平台。借鉴重庆“金融服务港湾”经验,升级“郑好融”平台三农专区,推动涉农信用数据归集与共享,依托乡镇网点设立“金融服务驿站”,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第二,创新县域产业链金融模式。郑州可聚焦本地优势农业(如新郑红枣、中牟果蔬),由农发集团等国企担当“链主”,复制“分销通”“H+M”等供应链金融场景,以核心企业信用穿透带动上下游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融资。第三,推动金融顾问制度下沉。组建由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组成的金融顾问团,定期下乡入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企一策”的融资规划、风险管理等综合服务,提升金融资源对接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
3.加速人才双向流动。第一,引导资深专家“柔性驻村”。建议借鉴武汉、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在“科技特派员”和“产业顾问”方面的成熟经验,制定符合郑州实际的政策,推动科研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支持专家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化等方式,与乡村产业实体开展合作。对于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应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时予以优先考虑,并将服务乡村的实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第二,培育适配本地特色产业的各类人才。郑州计划在2025年完成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次,这项工作需要与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建议围绕郑州本地的优质小麦、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优势农业资源,开展全产业链的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为乡村培养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实用型人才。第三,搭建促进城乡人才高效对接平台。一方面,鼓励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面向乡村产业开放资源,举办针对乡村特色产品的技术攻关、营销策划等主题的创新赛事活动,通过“以赛聚才”发现和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人才+项目”的模式,通过具体的产业项目将人才智力资源导入乡村,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产业”的连锁效应。第四,强化服务保障。建议推广二七区盘活闲置房产资源、多渠道规划建设人才公寓的经验,解决好人才在乡村工作的安居问题。同时,升级优化“郑聚英才计划”服务管理平台,将乡村人才纳入服务范围,让他们也能便捷地享受到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一站式”服务。
二、推进城乡数字协同发展
1.强化乡村数字资源供给。第一,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向下覆盖。郑州需推动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第二,构建数据驱动的乡村智慧治理中枢。郑州已依托“农经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农村“三资”的数字化管理,初步构建了全市统一的农村经济数据底座。“十五五”期间,应推动该平台从“三资”管理向综合治理扩展,对接更多部门数据,打造乡村“智慧治理中枢”。
2.创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第一,推动“区县结对”与“功能互补”。利用郑州都市圈集聚优势,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域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跨区域合作。第二,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销售”全流程。在生产端,开发“靠‘数’吃饭”模式,进一步推广智能传感器等精准农业技术。在销售端,深化“电商兴农、数商富农”的格局,支持乡村拥抱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第三,培育“农业+”融合业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知名农业体验中心。一是建议在市县发展高端综合农学体验基地,开发主题化、季节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在中牟全力打造“菜地+文旅+加工+电商”产业园,设计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体验。二是升级郑州昌明奶牛科普乐园,鼓励建设透明化参观通道、互动体验区及特色民宿项目,强化乐园运营管理,开发“从牧场到餐桌”的体验线路,打造新型畜牧业旅游产业园。
三、优化城乡空间发展布局
1.构建“核心引领、轴带联动、片区协同”的城乡空间骨架。第一,强化“双核”辐射。中心城区(主城区)和航空港区作为“双核”,应聚焦提升服务能级和产城融合。中心城区可通过“腾笼换鸟”疏解非核心功能,航空港区则要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新的增长极。第二,培育“三轴”动能。依托陇海、京广两大城镇发展主轴和机登洛特色城镇次轴,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产业和要素沿轴向周边县城和重点镇疏解转移。第三,促进“片区”融合。尊重并强化由中牟平原高效现代农业区、登封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区等构成的“五片融合”农业空间格局。借鉴成都“特色镇+田园综合体”模式,结合郑州“一谷三区”(金水智创农谷及中牟、荥阳、登封的三个乡村全面振兴先导区)建设,推动乡村片区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文旅休闲等,与城镇功能形成互补。
2.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一,完善城乡交通网。加快建设贯通城乡、连接区域的多层次交通体系,提升县乡村公路等级,为要素流动提供硬件支撑。第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在已完成4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县级医疗资源向乡村辐射。二是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共享。依托已建成的276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郑州文旅云”等数字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城乡共享,复制推广“乡村文化合作社”等成功模式。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服务延伸。建议借鉴“郑好办”APP服务城乡的经验,将社保、民政等高频服务事项更深程度下沉至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打造城乡统一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本文系党校2025年度课题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