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峰
走进郑州商城遗址东城垣遗址博物馆,看着“城墙保护棚”内历经3600年风风雨雨的分层夯筑商朝城墙,仿佛看到伐夏后在此建“亳都”的商朝开国君主汤健步登上城墙,傲视远方,思绪倏地穿越到了3600年前的悠悠岁月。
汤,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履,此外,史书还记载“汤有七名”,如商汤、成汤、武汤、天乙、大乙等。在甲骨文中,又称唐、大乙、高祖乙。他是主癸之子,契的第十四代孙。
商族兴起于河南商丘。从契至汤,商这个部落常遭水患,共迁徙八次。夏桀十五年,商国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亳(郑州),主要是为灭夏做准备。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当时商族臣服于夏朝,为夏朝的方国(诸侯国),为夏朝进贡、提供奴隶、缴纳赋税,战争需要时,还得出兵参战。夏王朝自建立起,其统治就一直不稳定,特别是到夏王朝末代君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昏君、暴君桀时,夏王朝的大厦已岌岌可危。《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他还沉迷于酒色,生活奢侈腐朽。他宠爱一名叫妹喜的美女,为了与妹喜享乐,下令建起一座大池塘,大池塘内蓄的不是水,而是酒。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池”“酒库”。这酒池酒库造得有多大?大到里面可以行船。夏桀不但极其荒淫奢侈,还非常凶狠残暴,不仅让活人和野兽搏斗供他取乐,还经常滥杀向他进谏的大臣和无辜百姓。《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这时的夏王朝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在亳建起新的国都后,商族部落首领商汤便顺应历史潮流,领导已经渐渐强大起来的商族部落,开始了推翻夏王朝的行动。他积极储备粮草、招兵买马、训练军队,还广招人才。
汤为人宽厚仁爱。一次,他外出游玩,看到有人四面结网捕鸟,嘴里还说着“天下四方都入我网”。汤听了以后说:“噫!太过分了,那不是想一网打尽吗?”就让那人撤去三面网,网开一面,并祷告说:“要左的就向左跑,想右的就向右走,不听命令又没主张的,就钻我的网。”这事传出,人们纷纷感到,汤对鸟都这样宽厚仁爱,对人还能错了吗?所以很多人都投靠了商。商汤不仅宽厚仁爱,还擅长识拔人才。当时,汤的厨师叫伊尹(也有说是隐士),是汤的妃子陪嫁过来的奴隶,虽是奴隶,却胸怀治国韬略。他为了引起汤的注意,饭做得忽好忽坏。这天,汤把他叫来,伊尹就趁机将他的治国韬略讲给汤听。汤听后,认为这是个人才,便不拘一格,大胆起用伊尹为右丞,管理朝政。在伊尹的协助下,汤利用夏王朝授予“得专征伐”的大权,首先消灭了紧临商国西边的邻国葛国,扫除了西进灭夏的障碍和夏王朝的耳目。同时,还争取更多的诸侯国加入到了灭夏的队伍中。
这时候,夏桀看着商这个小部落一天天强大,也有所担心。于是,就把商汤召来,将他囚禁于夏台(夏王朝的监狱,又名钧台,今河南禹州)。伊尹一看首领被囚禁了,便忙向夏桀进献美女珍宝,并用重金贿赂夏桀手下的权臣,为汤说情。经过伊尹的精心运作,汤很快就获得释放。
还有一种说法是,汤第一次对夏进攻时,汤过于乐观,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此时尽管夏王朝已经衰败,但它毕竟有400多年的国势,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且此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诸侯听命于夏朝。商军出兵后,夏桀震怒,立即统领王朝的“九夷”之军讨伐商族,双方在夏台展开激战,结果,强大的夏军战胜了商军,并将商汤囚于夏台。后来在伊尹的谋划下,通过大肆行贿,使商汤获释。
夏桀击败商的叛乱后,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更加暴虐。不但杀害了劝谏他改革的大臣,而且穷兵黩武,发动了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战争给各方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使一些方国背弃了夏。这时已到夏桀统治的后期,不少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扰,战乱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表面臣服于夏、暗里却积蓄力量等待再次攻夏时机的商汤,看火候已到,便重整旗鼓,再次向夏王朝发起了进攻。这次商汤改变了作战策略,首先展开政治攻势,揭露夏桀的残暴罪行,争取民心和诸侯国的支持。商汤拿为数不多还忠于夏王朝的方国开刀,采取“先斩其羽翼,再攻其躯体”的新策略,逐步蚕食、消耗夏朝外围的实力。先后消灭了夏王朝的铁杆方国韦国(今河南滑县)、顾国(今河南范县)和昆吾国(今河南濮阳县),彻底清除了夏王朝东部的屏障和可能的外援。在此“斩其羽翼”的基础上,商汤联合同样遭受夏桀残暴欺压的各部落和方国,组成以商军为主的联军,正式向夏王朝都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夏桀得到消息后,大惊,遂亲自带兵到鸣条(今山西运城)迎战。开战后,饱受夏桀暴政之苦的夏军将士不愿为其卖命,未做大的抵抗就纷纷逃散。夏桀见大势已去,匆忙带上宠妃妹喜和奇珍异宝,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巢县)。商汤“宜将剩勇追穷寇”,终于俘获了夏桀。商汤没有当场处死夏桀,而是将他永久放逐南巢。这是否也体现了汤的宽厚仁爱?夏桀和妹喜最后饿死(或病死)在南巢。自此,共传十四世十七君,有国471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这样崩溃灭亡了。
经过20年的征战讨伐,商汤凯旋回师商都,大会诸侯,于公元前约1600年,正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史记·殷本纪》记载:“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在众多诸侯的拥戴下,商汤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为商朝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汤伐夏,史称“商汤革命”。《周易·革·彖辞》中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逸周书》中云:“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当然,这里的“革命”指改革天命,与今天的“革命”有所不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商汤革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顺应了民心,
商汤建国后,吸取了夏朝亡国的深刻教训,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废除了夏桀时残酷的暴政,缓和了各种矛盾。同时,汤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生产,使商朝的国力日益强盛。接着,商汤又对四周尚未臣服的部落和方国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商朝之初,一派兴旺,商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西至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南至湖南北部,东至海滨,莫不臣服于商,就连西方的氏族和羌族也俯首称臣。《诗·商颂·殷武》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汤在位共30年,其中当首领17年,当商王13年。商汤死后,像大禹一样薄葬,不封不树(不起墓堆,不栽树)。究竟商汤葬于何处?历史上相传有六处。刘向在《汉书》中记载道:“殷汤无葬处。”而在东汉《皇览》、唐代《括地志》等史书中,均有“汤冢在济阴薄县北东郭”“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的记载。薄县故城位于今河南商丘北面,商代为“三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