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PDF版阅读

草莓产业的10年蝶变

本报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陈芳

“今天一早刚收了70斤草莓,你看这果子,个头匀、色泽亮,品质没得说,收价25元一斤。”近日,在中牟新区姚家镇小胡村的收购门市部里,常年扎根于此的草莓收购商胡江北,向记者展示刚收来的新鲜草莓。

眼下,中牟新区姚家镇的草莓即将批量上市。从“看天吃饭”到“订单种植”,从“走街串巷叫卖”到“电商全国直达”,10年间,这里的草莓产业完成全方位升级,不仅让老种植户“钱袋子”稳步鼓起来,更吸引年轻“新农人”为产业注入新活力,构建起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老种植户10年跨越: 从“愁销路”到“稳增收”

“以前种草莓,是‘自己种、自己卖、风险自己担’。现在只需把果种好,在大棚边等着收果就行了!”说起10年变化,姚家镇闫家村有着10年种植经验的农户闫玉民感慨万千。

10年前,闫玉民的草莓种植“靠天吃饭”,即便好年景,1亩地也仅能挣1万余元。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草莓专家工作站的专家经常上门指导,闫玉民的种植技术大幅提升。今年,他种了9个大棚共十余亩草莓,“1年能收入15万至16万元,行情好的时候能超20万元!”谈及收入,闫玉民笑容满面。

青年“新农人”破局:

科技赋能,打开全国市场

与闫玉民等老种植户不同,36岁的姚家镇“新农人”乔帅,用科技与电商为草莓产业注入“年轻活力”。“父辈靠经验,我靠数据。”乔帅的这句话,道出了新一代种植者的思路。

摒弃传统大水漫灌模式,乔帅采用滴灌带精准施肥,还通过设备实时调控棚内温湿度,让草莓畸形果率降低一半;品种选择上,他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不同客户群体。更亮眼的是销售端的突破。乔帅玩转网络销售,通过微信小程序、社区团购等渠道卖果,去年一季,仅通过电商就售出800箱草莓,销售额达7万元,最远将中牟草莓送到甘肃、海南等地。“我们和物流合作设计了专用包装,48小时能直达全国多个省市,坏果率不到1%。”乔帅说,如今不用自己找渠道,专心做好品控就行。村里不少年轻人还跟着他学习电商销售技巧。

收购商看好行情:

延后上市遇“甜利”

“今年受前期连阴雨和低温影响,中牟草莓批量上市比往年晚了10天左右,11月中旬才能集中上市,但昼夜温差大反而让草莓糖分更足,品质更优,售价也会更高。”作为常年收购中牟草莓的商户,胡江北对今年行情十分看好。

谈及姚家镇草莓的优势,胡江北如数家珍:“咱这儿是沙质土壤,种出的草莓自带奶香,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去年,每天能收购1万余斤草莓,除供应郑州本地水果店外,还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让中牟草莓香飘全国。

从种植端的技术升级到销售端的模式创新,再到市场端的口碑积累,中牟新区姚家镇的草莓产业,在10年变迁中形成了“政府扶持、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的良性发展模式。如今,这片土地上的“甜蜜产业”不仅让种植户增收有了底气,更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