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杨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推动三者融合能有效赋能县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并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县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融链共生,筑牢县域产业集群“育才动能”
部分县域教育体系与产业存在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为筑牢“育才动能”,推动教育融链共生,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县域高校、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链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二是建设区域化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力;三是动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专业课程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关联度,推动教育资源向集群发展重点领域倾斜,持续增强教育对县域产业集群的支撑力和适配性。
(二)科技赋链共创,驱动县域产业集群“创新动能”
部分县域科技创新基础薄弱,面临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合作资源不足等制约。制约产业集群创新动能释放。为驱动“创新动能”科技赋链共创,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主导地位;三是打造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交易与孵化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向产业集群高效聚集与应用,全面提升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人才聚链共兴,汇聚县域产业集群“智力动能”
部分县域吸引力不足、发展空间较窄,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育难、留用难等问题。为汇聚“智力动能”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实施“本土培养+柔性引进”双轮驱动策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育机制,增强县域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完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提供住房保障、医疗教育、创新创业等全链条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环境;三是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搭建“人才+项目+平台”协同载体,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全面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
(四)平台强链共建,夯实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动能”
部分县域缺乏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夯实“转型动能”,推动平台强链共建,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中心,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撑;二是鼓励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设立产业研究院、创新实验室,形成跨主体协同创新格局;三是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产业+互联网”“制造+平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县域产业集群转型提供坚强平台支撑。
(五)资源联链共享,释放县域产业集群“协同动能”
部分县域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制约区域协同发展。为释放“协同动能”推动资源联链共享,需积极推进:一是统筹构建区域产业发展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教育、科技、人才等多元数据资源,提升决策精准度与协同效率;二是健全跨县域资源协同机制,实现科研设施、教育资源、人才服务等共建共用,避免重复投入;三是推动县域间错位发展与分工协作,打造产业互补、优势互联的协同发展生态,增强整体产业集群的系统集成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综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是激发县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要坚持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着力构建三者良性互促的体制机制,强化教育育才支撑、科技创新驱动与人才集聚引领,系统推进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通过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县域产业韧性与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县域根基。
(作者单位:河北省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河北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涵养路径研究”(编号:BJS2024032)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