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PDF版阅读

兰州 大河之畔的城池底色

♣ 乔德宁

未到兰州时,想象中的它,是地图上一个粗粝的西北符号,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是风沙与孤城的混合物。我循着那冥冥中的召唤踏上这片土地才发觉,兰州乃至整个甘肃,是一部需要用脚步丈量、用心灵品读的厚重典籍,其间的文化意蕴与生命韧性,远比任何想象都更为丰沛、滚烫。

大河之畔的城池底色。兰州,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子与众不同的气韵。它踞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聚居着400多万各族儿女。作为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它的经济脉搏与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关,既有“两兰”(兰炼、兰化)这样的重工业脊梁,也有在新时代转型中寻求突破的阵痛与希冀。

历史在此沉淀得极深。那“金城”的旧称,一说源于“筑城得金”,闪耀着财富的光泽;更主流也更磅礴的解释,是“固若金汤”,道尽了它作为军事要塞的千年宿命。从汉将霍去病西征的烽烟,到明清时期的“兰州军区”之重,再到今日的西部战区枢纽,这座城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铁与火的刚健。然而,“金”之刚毅,又与“兰”之柔美奇妙融合——这“兰”是马莲花的坚韧,是幽兰的高洁,是这座城市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

真正让这座城活色生香的,是那条奔流不息的黄河。初到河畔,我惊异于河水的颜色。它并非想象中的浑黄泥泞,而是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带有金属质感的青黄色。当地朋友解惑:上游座座水电站(如刘家峡)的层层沉降,已使水流清亮了许多,直至河口两河交汇,水量骤增,方显“黄河”本色。河岸旁,巨大的古老水车缓缓转动,吱呀声里,吟唱着先民“倒挽河水”灌溉田畴的智慧。那“羊皮筏子赛军舰”的古老渡具,如今虽已成旅游体验,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当年筏客子们在激流中搏命的骁勇。

风物里的文化密码。 兰州人善于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这滋味,凝练在几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里。

一碗面:这碗风靡天下的“兰州牛肉面”,实则是黄土高原生活智慧的结晶。它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清,是牛骨熬煮的醇厚本源;萝卜白,是清爽的点缀;辣椒红,选用天水特产,香而不辣,泼出满碗活色生香;香菜蒜苗绿,是生命的盎然;面条黄,则是彭草灰和就的玄妙,赋予其独特的韧性与色泽。再看拉面师傅手中的十八般武艺,从“二柱子”的粗犷到“一窝丝”的精细,从“皮带宽度”的豪放到“荞麦棱子”的别致,一碗面下肚,吃出的不仅是西北的丰饶,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百炼钢化绕指柔的生活哲学。

一本书:创刊于1983年的《读者》,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启蒙。它如同一位温良的挚友,在物质尚不丰盈的年代,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人文、艺术与科学的一扇扇窗。这本从兰州走向全国的杂志,其内核正与这片土地的沉静、深厚相契合——不张扬,却有力量;不喧嚣,却能深入人心。

一条路:站在兰州,便站在了古老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自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便在此搏动。驼铃悠悠,商旅不绝,带来了西域的物产与乐舞,也送走了东方的丝绸与文明。这条路,塑造了兰州开放、包容的胸襟,也让“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记忆。

一杯茶:兰州人的闲适,泡在“三炮台”盖碗茶里。春尖茶叶、冰糖、桂圆与临泽红枣、永登玫瑰在沸水中交融,甜香四溢。揭开碗盖,轻刮慢饮,看黄河东流,白云舒卷,这便是兰州独有的、在粗粝环境中修炼出的精致与从容。

五行流转中的城市性格。若以中国传统五行观之,兰州的风骨更为清晰。

金:前文已述,“金城”是它的风骨,是历史赋予的坚固与价值。

木:曾经的兰州,“两岸濯濯无树木”。但兰州人有着“左公柳”般的执着(左宗棠西征沿途植柳)。朋友动情讲述,为绿化南北两山,人们曾赶着马车从刘家峡拉冰上山浇树。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加之近年西北气候悄然转湿,昔日的荒山已披上绿装。市树国槐与玫瑰市花,装点出这座工业城市的柔美内核。而那支诞生于斯的乐队“野孩子”,他们的歌声里,就有着黄土高坡与顽强生命的原始力量。

水: 黄河是命脉,刘家峡等水电工程是现代的“都江堰”,它们驯服了洪水,点亮了万家灯火,也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生机。

火:一是语言之火。兰州方言(兰普、土话、金兰腔)音调高亢,情感浓烈,初闻如吵架,细品是热忱。二是性格之火。兰州人性格直率、热烈,爱憎分明。从央视国脸李修平、朱军,到演员王新军、黄轩,再到勇闯南极的秦大河院士,从兰州走出去的人,都带着这股子“闯”劲和生命力。三是事业之火。李阳的“疯狂英语”曾点燃无数人的学习热情,这片土地从不缺乏创造的激情。

土: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对“土”的感受最为复杂。它带来过浮尘天气,也曾让兰州在污染榜单上“名列前茅”。但兰州人深知,土地是根,是赖以生存的基业。于是,他们下大力气治理,搬迁重工业,优化能源结构。如今,兰州蓝已成为常态。这片土,也孕育出“兰州百合”这般洁白甘甜的珍馐,成为土地的深情馈赠。

如意甘肃的千年回响。行在兰州,目光却无法不投向它所在的、形似“如意”的甘肃。这片狭长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藏着数不尽的文化瑰宝。

天水的荣光:一碗麻辣烫能火遍全国,其底味是天水8000年的历史文化(大地湾遗址)。这里是伏羲、女娲的故里,是秦人的龙兴之地,飞将军李广、蜀汉名将姜维皆出于此。苦甲天下的会宁,却以“状元之乡”闻名,学生苦读、家长苦供,硬是在贫瘠中开出了知识的花朵。

河西走廊的辉煌:这条文明走廊,甘肃独占其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是人类艺术的巅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现代科技的“飞天”奇迹。张掖,不仅有绚烂的丹霞,还是《西游记》中高老庄的传说地,见证过隋炀帝的万国博览会和仓央嘉措的足迹。武威,则因“凉州会盟”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彪炳史册,高僧鸠摩罗什在此译经弘法十七载,智慧之光,照耀东亚。

多元的共生:陇南的青山绿水,栖息着野生大熊猫,属长江流域的温润;平凉崆峒山,是道教圣地,《黄帝内经》素问篇与之渊源深厚;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小麦加”,民族风情浓郁,拉卜楞寺的诵经声,传递着藏传佛教的庄严。

一周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想到马上就要离别兰州,回望黄河,夕阳下,河水汤汤,远山含黛,白云悠悠。如今的兰州,早已不是那个“一碗面、一本书”的简单印象所能概括。它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有丝绸之路的开放,有“金城”的坚韧,也有《读者》的温情与水车、羊皮筏子的古老智慧。

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关怀与期望。它是一座在干涸中努力播绿的城市,一座在工业轰鸣中寻求宁静蓝天的城市,一座能将一碗面、一杯茶都吃出仪式感和文化味的城市。它的魅力,在于这种种矛盾与统一的和谐共生,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严酷的自然与厚重的历史中,所锤炼出的那种乐观、坚韧、直率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西北魂”。

这次兰州行,于我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的开端。兰州我永恒的记忆,兰州我文化探究的根,兰州我疯狂寻觅的地方,我会沿着大山大河,寻找精神的金字塔。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