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 然
人生在世,有些物件的遗失总教人牵肠挂肚。明知它就在千里之外的某个角落,那份盼着能再次得到的念想,便如春蚕吐丝,在心底绵绵不绝地缠绕。若在从前,这不过是痴人说梦——关山阻隔,音讯渺茫,邮路迢迢,更兼着对陌生人的种种疑虑,让“失而复得”沉重得不啻一个遥不可及的古典传奇。
然而世事变迁,这些旧日里可望不可及的美事,在阡陌交通、舟车畅达的今朝,竟变得这般自然而然。那遗落在千里之外的寻常物件,竟能安然回到身旁,如候鸟归巢,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温度。
头一桩要追溯到5年前的端午。空气里浮动着苇叶与糯米的清香,我与两位表弟自驾同游苏中水乡,最后一站到了因《柳堡的故事》而声名在外的宝应柳堡。
未去之前,心里早已描画出一幅水网密布、风车吱呀的江南水乡图。及至身临其境,果然不负所望——水光潋滟,河汊如织,古老的石桥默然卧于清波之上。白墙斑驳的旧式民居静静地立在午后的阳光里,最惹眼的还是田畴河岸间矗立的风车。洁白的叶片在微风里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在粼粼水面上投下流动的碧影。
我们选了一家临水的小店用午饭,窗外流转的风车光影让人不觉出神。许是贪看这景致,临走时竟将手提包遗忘在了店里的凳子上。
这一忘便是200多公里。直到在邻省住下,晚间要找充电器时,才惊觉提包不见了!心下顿时空落落的。尽管包里没有值钱物件,不过一个用了三年的剃须刀、一个充电器、几件穿熟了的换洗衣物。然而人对于用惯了的旧物,总有一份说不清的感情。那剃须刀的嗡嗡声响,那旧衣的妥帖触感,几乎成了外出游历时不可或缺的“标配”。
表弟鼓动我联系柳堡的店家。可能吗?毕竟山水遥远,又是萍水相逢。但凭着微信支付的记录,我们竟真的寻到了联络方法。
电话接通了,我惴惴不安地说明情由。那头传来的却是一阵浑厚而热情的乡音:“放心吧,同志,今天就给您寄出去!”这质朴的承诺让我们一时愣住了,心头一热。
三日后返回家中,打开蜂巢柜,那失落的提包竟安然地躺在其中!它像一只识途的报喜鸟,倒比我们更早地飞回了巢。摩挲着熟悉的纹路,恍惚间,东南方隐约飘来“九九那个艳阳天”的旋律。
另一件暖心事发生在不久前的金秋。与友人同赴陕南汉中,寻访沉淀了千年的汉文化与三国遗韵。瞻仰古汉台的沧桑,登紫柏山感受留侯祠的清幽,又到定军山下凭吊武侯的忠魂。秋风吹过,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烈焰般燃烧。
那日清晨,在街边早餐店喝过一碗菜豆腐粥后匆匆上路。车行百余公里,待感到口渴欲取水杯时,才惊觉将它遗落在了店里!
这水杯非常普通,却意义非凡——是多年前知识竞赛的奖品。我平日用它喝水几乎爱不释手,一时粗心遗失,怎能不叫人懊恼!
友人通过微信联系早餐店。接听的师傅声音豪爽仗义,答应得极为痛快。他仔细将杯子包好,把填写信息、支付运费等实况拍照发来,当日便寄出,还不厌其烦地发送快递进程。
不过两三日,这只水杯便经历了一番自己的“旅行”。它乘着汽车飞驰过我曾走过的山路,穿越层云,经过无数双忙碌的手,终于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吉祥鸟,重新落在我的书桌上。手持水杯,斟上热水,看着袅袅升起的热气,“饮水思源”四字此刻如此意味深长。
这两件从远方飞回的信物常常引我沉思。它们多像古时候忠诚的信鸽,只是所传递的不再是具体讯息,而是更为美好的东西。它们见证着山河生态的美丽如何化作精神滋养;现代通信如何让音讯渺茫变作息息相通;交通网络如何将千里遥途缩成咫尺;物流体系如何将漫长的时间化为短暂的等待……
然而比这一切更触动的,是那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真诚、友善与信任。柳堡那位不曾谋面的兄弟,汉中那位素昧平生的田姓师傅,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为这个时代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风车、红叶、古建、新城令人心醉,手机、网络、高速、物流带来便利,但这人间至美的风景,终究还是人心。
于是陌生人之间不再陌生,山河大地也因此充满融融暖意。通讯录里多了两个遥远又亲近的名字,我们偶尔互致问候。这情谊虽淡如水,却源远流长。正是这看似寻常却无比珍贵的美德,让每一个遗失的盼望,都能循着温暖的轨迹,安然飞回等待它的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