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旧衣回收乱象需整治

“18件Zara、Puma等品牌旧衣,平台预估能卖44.5元到200元,最后只拿到0.7元。”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现象引发热议。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旧衣回收行业快速升温,但“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质检标准模糊”等问题频发。

细究其中的套路,不难发现大致有两种常见手法。其一是高价预估,低价结算。平台在回收前往往会给出一个颇具诱惑力的价格区间,待衣物寄达后,严苛的质检标准便成了压价的利器。何种程度是“脏”?何种程度算“瑕疵”?这些模糊的标准全由平台单方面解释,消费者很难举证反驳。

其二是流向不明的隐忧。不少平台宣称旧衣将用于山区捐赠或环保再生,可现实中这些承诺往往难以验证。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带来卫生安全隐患。

旧衣回收变“套路回收”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行业的标准缺失与监管盲区。旧衣回收作为新兴产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质检规范和定价机制。平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然容易滋生不公。而衣物从回收到再利用的整个链条,目前也缺乏有效的追踪监督,这为各种套路提供了生存空间。

整治旧衣回收乱象,当务之急是建立透明机制。回收平台应当公开详细的质检标准,明确告知何种成色、何种材质的衣物对应何种价格区间。此外,监管部门也需及时跟进,消除监管盲区。特别是对那些打着“慈善”旗号行商业之实的仿冒回收箱,更要坚决打击,守住公益的底线。 陈广江

2025-11-28,12461| 2025-11-27,12449| 2025-11-26,12441| 2025-11-25,12433| 2025-11-24,12425| 2025-11-23,12421| 2025-11-22,12419| 2025-11-21,12411|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