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茗雨 徐鹏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然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支撑与推动,二者在物质基础、发展条件等方面形成了耦合共生的内在关系。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耦合共生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在理论层面能够明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进而推动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对于如何有效应对全球化、技术革命以及生态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突破技术创新瓶颈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依赖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提升自主研发水平。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不断推进制度同步性创新发展,以系统性、前瞻性的制度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创新与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将创新驱动置于关键位置,以政策引导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这种创新驱动所具有的协同性,促使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彼此适应,共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以及社会进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
第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一致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旨在消除贫富差距,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催生出显著的财富创造效能,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石并提供了实现路径。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产业的崛起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社会总体财富水平。另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就业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缩减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社会效益最大化,使得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参与并受益于经济发展成果。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契合,二者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第三,以绿色发展为途径的契合性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加快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等,既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又促进了经济增长,进一步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减少了传统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为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绿色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以绿色发展途径的契合性,促使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双向良性互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共同为构建一个生态友好、经济繁荣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第四,以人才引领为要素的共通性
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需要专业知识深厚和实践能力强劲的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确保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人才引领为要素的共同性,使得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上具有协同效应,只有不断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注入持久动力。
第五,以产业升级为支撑的联动性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进产业不断升级是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产业升级为支撑的联动性能够促使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发展层面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重驱动,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经济发展的业态,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制度保障。通过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产业发展上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的创新扩散以及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