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PDF版阅读

袖手何妨闲处看

♣ 陈鲁民

唐代政治家李泌有经天纬地之才,曾立下不世之功,声名显赫,威望很高,但他又无意功名,淡泊利禄,更向往山林村野的隐居生活,于是便给皇帝打了辞职报告。唐肃宗很赏识他,更倚重他,再三挽留。李泌坦率地说自己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不可留而硬留,等于杀臣。”他的这五个不可留的理由,实事求是,入情入理,唐肃宗也不好再过勉强,只好放他离开。

李泌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知道功高震主、物极必反的规律,清楚天威莫测,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如果自己不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别看现在受尽恩宠,红极一时,最后很可能会君臣反目,以悲剧收场。

其实,在李泌之前被历代帝王以各种名义杀掉的功臣,如比干、吴起、文种、伍子胥、白起、李牧、韩信、英布、彭越、高颖等,都有若干不可留的理由,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想到或不愿正视,不能留而强留,不该留而硬留,结果就留成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范例。博学多闻的李泌当然知道这些人的下场,所以他不愿重蹈覆辙,这才下决心一走了之。

多年后,苏轼在《沁园春·孤馆灯青》里想到这些陈年往事,不禁有感而发,在词中写道:“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用不用我在于时世、时运、时局、时势,合适了就出来任用做事,不合适则主动退隐;而入世出世则由我自决,听从内心的意愿,不妨以闲静明哲的姿态袖手旁观风云。这是一种达观明智的处世态度,但苏轼虽一直向往却没做到。从内心说他并不想被舍而想被用,不想藏而想行,不想出世而想入世,可朝里那些嫉贤妒能的人总是逼着他去藏,藏得越远越好,所以就从黄州藏到惠州又藏到儋州 。

古今中外都是这个理,形势比人强,时势造英雄。人要顺势而为,顺时而为,不能逆势而行,逆时而行。小鸡不到时间,硬让它出壳,会因早产而死;过了时间还不出壳,则会憋死在蛋壳里。诸葛亮提前出山可能会铩羽而归;该出山时不出,则会老死乡野。因而,达观者应持这样的态度:“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进退有序,屈伸遂势,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那些著名历史人物里,刘禹锡一贬再贬,苏东坡贬了又贬,范仲淹三起三落,韩愈四被贬谪,其实都没有做到“行藏在我”,而一直惦记着“用舍由时”。只有张良的功成身退,严子陵的垂钓桐庐,陶渊明的挂冠而去,张翰的弃官还乡,谢安的耕读东山,李泌的四出四隐,汤河的告老裸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行藏在我”,皆成善果,也都成了历史美谈。

从世界史来看,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也做到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所以,历史评价很高,在美国总统山位列第一。英国的丘吉尔则自恃有功,恋栈贪权,该退时不退,结果被选民轰下台。他愤愤不平,想不通,十分郁闷,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自嘲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他要是听说过李泌的五不可留,大概就不会自取其辱、遇到这样的尴尬窘境了。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形势与机遇我确实做不了主,只有“用舍由时”;但出世或入世我说了算,不妨“行藏在我”。人生在世,若能开天辟地,叱咤风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固然好;若没有机会,不受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那就“袖手何妨闲处看”,也是个不错的人生选择。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