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与审美智慧,它的每一个字词、每一段叙事,都蕴藏着千年文明的生命脉动。但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与青年表达方式的不断变革,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典籍从书页中“活起来”,让诗文的意蕴在青年心中“亮起来”,成为文化教育的新命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思考怎样更好地应用汉语言文学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文学的审美力量与语言的情感温度,让更多的人在语言的细微之处感悟文化的根性,在“字里行间”树立文化自信。
汉语言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汉语言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血脉相承的共生关系。汉语言是民族思想的载体,更是文化记忆的延续。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的情感、经验与智慧得以保存与传递。语言的每一次演变,都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映照着文化精神的流动。从甲骨文的卜辞到唐诗宋词的吟唱,汉语言文学始终在记录、塑造并传播着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伦理与人文精神,这种内在的文化力量,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使汉语言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
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还体现在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吸纳与创新上。无论是史传笔法的叙述之美,还是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抑或是小说戏曲的叙事智慧,都集中展示了文化在语言艺术中的再造。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用文字来传递情感,并在无形中延续了传统的思想方式与价值判断。文学的表达由此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闪光。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居所。它以文字为根,以思想为魂,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生长,既保留着古老文明的深沉底色,又孕育出了新的文化形态,让每一个读者在语言的光影间,重新找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共鸣。
利用汉语言文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在教育领域,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语言文学学习的全过程,并结合现代视角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思想精神和审美价值进行立体化解读。例如,文学教师在讲授《诗经》或《楚辞》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礼乐制度、自然观与人文理想的关系,也可以创新地带领学生从生态伦理视角解读《诗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体悟文化精神。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文学与文化融合课程群”,以文学为主线,穿插书法、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在语言体验中理解文化的意象体系。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将古典文学精神与现实主题相结合,用现代语言重构传统意象。例如,以《山海经》《红楼梦》《离骚》等传统文本为灵感来源,通过再叙事、人物重构或象征意象延展,结合现代生活体验,创作既有传统意境又具当代气息的新体诗。而文学期刊、作家协会等文化组织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创作季”或“古典文学再创研讨会”,鼓励青年作者以汉语言文学的形式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路径并将优秀的创新作品进行语种译介,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此外,文化研究学者还可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在语言修辞、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手法,推动汉语言文学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精神进行融合。
在传媒传播与社会实践层面,相关传播主体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与新媒体平台,扩大汉语言文学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如电视、网络与短视频平台可开设以文学为核心的文化节目,如“汉字里的故事”“诗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让更多观众在轻松的视听体验中感受文学之美与文化之魂;番茄、晋江小说等网络文学创作平台可以设立“传统文化题材专区”,扶持一批具有文化底蕴的原创作品,通过阅读社区互动与IP化运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娱乐与消费语境。此外,高校与文化机构还可以合作开发数字文献数据库、在线汉语言文学课程或虚拟文化展馆,如打造“传统古典文化VR实践体验馆”,让读者佩戴相应设备漫步于虚构的“桃花源记”《红楼梦》的大观园之中,让更多读者在数字空间中接触和理解中华文化。
从教育启蒙到文艺创作,再到数字创新,汉语言文学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承担着“活化”和“再生”的双重使命,它既要保持文化的根系不被割断,也要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寻找与时代精神共鸣的表达方式。只有让语言真正回到生活,让文字重新被感受、被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才能延续并升华。相信在未来,汉语言文学会以文字为媒,让“含蓄”千年的智慧在每一次阅读、创作和交流中重获生命力。
(作者系郑州财经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