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馨 周恩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暨农业大市,肩负着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立足本地实际,探索符合我市特色的发展路径。
强化科技创新,抢占农业发展制高点
当前,全球农业科技正经历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革命。我市应抢抓历史机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充分发挥省会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机构的合作,重点突破种质资源创新、智能农机装备等“卡脖子”技术。近年来,中牟大蒜品种改良、新密金银花工厂化栽培等创新实践已初见成效,下一步应扩大示范效应,形成可推广的产业模式。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农业科技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快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农业新体系
数字经济正深刻重构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我市应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在基础设施层面,须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彻底打通“数据孤岛”。在应用层面,应大规模推广物联网、无人机、智能温室等智慧农业技术,发展精准种植、智能养殖等高效模式。可充分借鉴新郑市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农产品电商。同时,通过“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训、设立数字农业实训基地等途径,系统性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数字新农人”,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推动产业融合,拓展农业价值空间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我市需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纵向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以“美豫名品”建设为抓手,做强新郑小米、中牟大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矩阵,增强郑州农业品牌辨识度。另一方面,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从而实现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休闲、文化等多元价值创造的跨越。
坚持绿色引领,塑造可持续农业模式
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我市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全面转型。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绿色技术,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体而言,可在中牟、荥阳等平原区重点发展节水农业,在登封、新密等山区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同时,应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我市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深化改革为保障,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市注入强劲动力。只有牢牢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实践路径,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南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